开学一个多月,朋友向我抱怨:
孩子在假期完全是放飞自我的状态,连寒假作业都是匆匆忙忙在最后几天应付了事交差。
(资料图)
原本想着开学了,被老师管教能收敛些,回到家能母慈子孝岁月静好,没想到,孩子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骂也骂过,打也打过,管也管过,但这些都只是短期有效,时间一长,渣娃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她最后感慨了一句:那些自律的孩子不知道是怎么养出来的。
别人家的孩子都不需要父母操心,而她家的孩子软硬兼施都没有用。
其实,孩子自不自律,取决于家长的这5个教育习惯。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被人强行安排的任务,总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完成,如果这项任务是自己内心认同的,则会积极主动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习惯于“替孩子”安排完美的一天,认为孩子只有完成了列在事项清单上的任务,才算自律,其实不然。
综艺节目《新生日记2》中,刘璇给孩子安排的每日任务清单,看得让人窒息。
她对孩子不仅在饮食上严格控制,还对孩子进行军事化管理。
什么时间起床洗漱,什么时间午餐,什么时间上英语,每个项目的实施精确到分钟,一天二十四小时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看着这样密密麻麻的安排表,我不禁一颤,项目多且杂,需要多强的执行力才能每天雷打不动地完成这些项目,连大人都很难做到,更何况一个孩子。
成年人都有疲惫的时候,又怎么能指望一个孩子24小时永远不疲倦地在自律的状态中?
培养孩子自律习惯,关键在于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不是让孩子感觉到“我又被安排了什么”,而是让孩子明白“我要做些什么”。
每天的学习任务,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拟定计划表,让孩子意识到任务是自己的,而不是被迫接受的。
只有孩子从主观上认识到时间是属于自己,生活可以自主掌控,才有培养自律性可言。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喘息的空间,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驰,才能让孩子保持长期稳定的状态。
《动机心理学》中,对内在动机进行了阐释:
你喜欢写小说,做这些事情的原因不是因为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而是因为你喜欢,这就是你内在的动机。
内驱力才是一个人风雨兼程朝着自己目标不断前进的动力,一个拥有内驱力的孩子,不需要胁迫,他会自发形成自律的习惯。
陶勇医生在做客新东方直播间,谈起了自己学医的经历。
他说,当年想学医,是因为知道妈妈沙眼,有一次带妈妈去看病,医生用一根小针从妈妈的眼里挑出了结石,觉得非常神奇。
从此,在他的心里种下了学医的种子。
多年后,他从事医生工作,并没有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消耗自己的热爱,而是不断激励自己前行。
兴趣和热爱,是向前奔跑最好的动力。
孩子热爱的事,不需要催促,孩子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该做的任务完成,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们不妨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把孩子内心深处的热爱唤醒,不断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具备内在动机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向前进。
马克·吐温曾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
没有哪个人不喜欢被赞美,长期生活在指责、批评下的孩子,会慢慢失去信心。
在《让孩子心悦诚服》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孩子写作业非常磨蹭。半个小时作业,能耗一整天,经常深夜了,作业还没完成。
因为效率低下导致长期睡眠不足,孩子第二天根本起不来,天天上学都迟到。
为了惩罚孩子,父母曾经在大冬天把孩子扔到楼道里,用针扎孩子。
作为家长,本意是通过给点教训让孩子提高效率变得自律,然而事与愿违。
孩子拖拉的毛病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在每天的失败和挫折中,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怪圈中。
得不到正向鼓励的孩子一直生活在自责、内疚的情绪中。
比起打击,父母及时给予孩子激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老师以网络游戏为例,谈到了即时正向激励的作用。
他说, 网络游戏从来不“惩罚”,而总是在“奖赏”。
在打怪升级的过程中,只要你完成了某项任务,系统便会给你相应的奖励,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将网络游戏的激励机制用在教育上,同样适用。
比如,和孩子约好一些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小目标,当他们达到自己的小目标时,就给予积分奖励,当攒够了积分,就能实现孩子的一个小心愿。
在这种正向激励下,孩子会带着一股冲劲,拼尽全力完成自己立下的FLAG。
父母即时的肯定,是给孩子的一剂强心剂,被爱与激励包围的孩子,会在内心洒下光与希望。
网上特别有名的海北老师,在提及如何培养孩子自律的时候说了一个观点:
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
很多家长只重视培养孩子在学习的自律性,认为孩子只要管好学习就行,其他什么都不需要操心。
其实,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会促进孩子自律的形成。
每天丢三落四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不可能养成有条有理的好习惯;
每天自己书包都不收拾的孩子,也很难真正做到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这让我想起华裔教授朱棣文的故事。
他是诺贝尔将的得主,曾担任过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天资聪明,其实他的成就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他谈起自己的家庭教育时说到,他的母亲会要求家里的孩子必须要会做家务。
如果家里包饺子,母亲弄好馅儿后,会让兄弟三人合作,动手包起来。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甚至成了厨艺精良的煮夫。
他曾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在家务中动手,培养一个人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逐渐培养责任和担当意识,这样的孩子会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自己负责。
带着良好的习惯上路的孩子,走得更长远。
上两周,我去学校参加了一场家庭教育讲座。
到了互动环节,台下有家长向老师提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一点都不自觉?”
台上的老师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这位家长的问题,反而向他提问:“请问这位家长,晚上你的孩子在写功课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这位家长顿时语塞。
老师笑着请他坐下,接着解释到,麻将桌旁养不出自律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写功课时,家长在一旁打游戏、刷手机,会让孩子产生错觉:爸爸妈妈都可以玩,我为什么一定要勤奋学习。
很多家长以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其实家长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孩子。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小男孩生病了,去医院挂点滴,他的爸爸全程陪同。
小男孩边打点滴边看书,他的爸爸也拿着一本书在看,全程没看手机。
拍摄者说,后半程也许是小男孩看书看累了,但他也就只是自我放空的状态,没有向父亲索要手机。
网友们纷纷留言,果然言传不如身教。
一个自律的父母,也会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起让孩子自律,陪孩子自律是一种更高级的方法。
好的习惯父母先做到,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康德曾说:自律即自由。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引路人。
良好的习惯离不开日积月累,自律这两个字并不高深莫测,但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
想要孩子自律,需要父母用方法去引导,用关爱去浇灌。
每一次换位思考,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每一个坚定守护,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力量;
每一个微小肯定,都会唤起孩子内心的热爱;
每一个榜样力量,都会让他们奔赴星辰大海。
作者:晴天妈妈
来源:十点读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