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杨一琼为代表的福建援宁工作者与宁夏民众山海携手。
舞剧的最后,人们几经磨难终于让梦想成真。
(资料图)
“山啊,能有几重?海啊,终会相逢……”日前,升级版舞剧《花儿与海》最后一场公演,当主题曲《山海》响起时,观众周婧的眼角湿润了,“相比之前,升级版的舞剧通过更为多元的舞蹈信息,传递出更加浓郁、直接的情感诉求。”
舞剧《花儿与海》由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厦门艺术学校联袂打造,该剧入选2022年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获2022年、2023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曾于2022年11月进行首轮十场公演,得到社会各界好评。5月底进行的5场公演,是在首轮公演后由主创团队重新打磨提升优化的版本。
剧中人物故事
均来自生活的提炼
“花儿”指花儿调,是宁夏的一种曲艺;“海”则是福建的代表元素。舞剧《花儿与海》用融合宁夏和福建两地的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富有感情的肢体叙事,讲述了一段闽宁“山海情”。
故事的主角杨一琼是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她决心在宁夏贺兰村种植葡萄。当地青年苏俊青跟随老师到东南沿海某大学实验基地学习,认识了杨老师的学生曾小兰,二人两情相悦。杨一琼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仍坚持研究适宜宁夏种植的葡萄品种,实验成功,却不幸逝世。悲痛万分的苏俊青和曾小兰,带着老师的研究成果回到宁夏,带领全村人艰苦奋斗,战胜自然灾害,让梦想成真。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执着地坚守,不懈地追求,在杨一琼的身上折射出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美好品质;她和伙伴们的援宁故事,展现了援宁工作者众志成城、不畏艰辛、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艺术演绎生活真实,舞台映射壮阔时代。《花儿与海》剧中的人物、事件均来自现实生活的提炼,就连剧中人的名字都有原型人物的影子。从1996年开始,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27年间,3800多名援宁工作者,与当地民众一起,山海携手,创造了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舞台上,宁夏大地丰收的黄、厦门海域沁心的蓝、实验室单纯的白、闽南中秋节的红、葡萄藤蔓的绿,以及杨一琼得知自己身患白血病而科研尚未结束的黑白色调穿插交织着,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改版后的舞剧
“更福建也更宁夏”
舞剧《花儿与海》叫好的背后,除了真实、真情、创新,更有脱贫攻坚引发的普遍共鸣,以及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担任《花儿与海》总编导的是郭勇滨和何颖,两位都是从“小白鹭”成长起来的骨干力量。此次打磨提升,主创团队采纳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也邀请了宁夏来厦交流干部观看全剧,并举行观后座谈会。
郭勇滨介绍说,总结多方建议后,主创团队对全剧的叙述节奏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将原本单线陈述的事件,换成不同角度和维度来呈现,丰富了作品叙事与舞台的空间转换,提炼出“情理之中,情节之外”的舞段,使全剧事件的发展更为丰富和流畅,将舞蹈之美与扶贫精神的昂扬动人更为有机结合。此外,在舞蹈上也增加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元素,如用高甲戏的动作语汇展现厦门市井生活气息的场面、加入宁夏的踏脚舞等,并且这些元素都伴随人物的身份在推进和转变,“全剧整体风格可以说‘更福建也更宁夏’了,从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来看,‘爱’更深了,‘情’也更浓了。”
(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通讯员 张奇玲 图/刘海栋 摄)
关键词: